【2013.10.07 私旅行筆記】 /Wendy
《恆河夜祭,瓦拉那西:生死一界》
我們終於坐上木船,從河面觀看今晚的恆河夜祭。
沿著恆河邊的石階上,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河階,供人們沐浴禮拜、觀看祭典及火葬也都是在此,每天24小時不間斷上演著露天火葬以及聖水洗禮,火與水同時交融的瓦拉那西,呈現出一個天堂、地獄、人間的同時存在。
相傳瓦拉納西由作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神建於6000年前,並在此誕生了印度另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。每天晚上七點在恆河邊夜祭是拜祭河神的儀式,印教徒以此感恩于恆河所賜予的一切,以示對恆河的崇敬,這個流傳千年的祭典沿襲每天都在此地上演。
等待祭典開始之前,我們在河階旁尋找要搭的小船,每艘船的價錢都不同,關乎船的尺寸及豪華等級。
尚未昏暗的天色帶著一抹亮色的藍,有一群少年在賣著可以飄在恆河上的小蠟燭,蠟燭上還有鮮花裝飾,簡單質樸,甚是好看。除了席地而坐或是在棚子裡擺著一盤盤花朵蠟燭的少年,也有些少年拿著商品,俐落地從這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,自在從容的模樣,像是在平地行走,這些拿著花籃的少年個個身手俐落,穿梭於各船之間來往,但我不明白,為什麼賣花的,都是少年?
我沒有依照此地的慣例跟賣花的小男孩討價還價,用50盧比買了小蠟燭,心裡很高興,可以看到小男孩的笑容。賣花少年有著削瘦的臉龐,冷颼颼的夜晚,我邀請他合照,緊緊包著圍巾跟防寒帽的我挨著少年,畫面中的他露出淡淡的笑容。印度一方土地,貧富差距甚大,以觀光客的身分觀察著庶民生活,彷彿每天都在天堂和地獄之間穿梭。
帶著小蠟燭花,上了小木船後,師父告訴我們:面對河岸,左邊的夜祭可以拍照,但右邊的火葬場千萬別拍,以示對亡者的尊重。
在靜謐夜色籠罩下,在恆河中漂浮,看著師父放下一朵熊熊燃燒的蠟燭花,我坐在搖搖晃晃的船舷,漂浮在恆河之上,遠遠的觀望著河階上的祭典以及因燃燒屍體而火光熊熊的亮光處,歷經火車的擁擠與混亂的城街,心裡浮起終能來到此地的喜悅,同時也生起畏懼。
一具具被布包起來並架在木堆裡的屍體在火光中燃燒,燒剩下的灰燼會再放入河裡,除了灑入恆河的骨灰,沒有錢買木材火化的只好把屍體扔入河裡餵魚餵鳥,還有垃圾、牛羊糞便也都進了河水,但人們並不在乎,依舊在河裡取水飲用、沐浴、洗衣服,這條骯髒混濁的河流還能賦予朝聖者潔淨的身心,恆河的溫柔與包容,正是偉大河流的胸襟。
夜祭開始,台階上、祭台前後、河邊的船上已經都坐滿了信眾與旅人,船伕將小木船划回祭壇前的河面,一艘艘小船在河面上併排成船陣,亂中有序。
夜祭的過程是祭司們以整齊、緩慢、不斷重複的動作,並和著悠揚的吟唱進行儀式,祭司必須是年輕純正婆羅門氏,通過吟唱、舞蹈等表演,置身其中時,很容易融入朝聖的真誠與感動之中,讓人體會到宗教信仰帶給人們如此強烈而震撼心靈的強大力量。
雖然現場一片擁擠混亂,嘈雜、髒亂、搖搖晃晃的小船、語言不通的船夫、火葬場的觸目驚心,但整個人從頭到腳的每一個細胞卻都安靜了下來,恆河似乎有一股魔力,讓人產生靜默的力量,不管外面是不是狂風暴雨,心裡就是安安靜靜的。
起初,我無法理解人們對恆河聖水的敬仰來自何處,直到我來到這裡。
焚燒屍體的熊熊火光照亮了半邊的夜幕,焚燒的濃煙中,岸邊及船上的人們靜靜的看著,光影閃動中,透露著詭譎陰森的氣味,同樣是河岸邊冒著光亮的地方,一邊正舉行著熱鬧的燈火祭典,一邊卻是天人永隔的陰陽交界。
烈火,可以摧毀生命,也能給與生命力量,火葬與火供就這樣在恆河畔同時同地發生,讓人們一眼望盡。
常聽人說,走在印度的旅途中會突然開悟,靜謐夜空下,踏入這座恆河女神所滋潤、濕婆神所保護的光明之城,一掬恆河之水,親觸這神聖的河水,彷彿攪動著生命的一灘靜水,在每一個漣漪中更看到自己,並非完美形象的恆河,就像生命中充滿難以預料的坎坷或喜怒哀樂,好的、壞的,通通是此生。
前往印度之前,我沒有明顯的宗教意識,但是到了印度,我開始體會信仰的力量有多麼的強大,尤其目睹瓦拉那西的火葬之後,對待生死的看法也受到很大的震撼,但卻沒有得到標準答案,生命的形式、內涵與表現,似乎是我們需要花一生去感受、體驗以及思考。
印度,它毫不掩飾它的髒亂環境,但印度的精髓之一便是其維持各種古老傳統以及對精神層面的堅持,儘管眼前遍地垃圾和牛糞,卻依然能在某個角度中,透露一番難得的幽靜與美好。
《恆河夜祭,瓦拉那西:生死一界》
我們終於坐上木船,從河面觀看今晚的恆河夜祭。
沿著恆河邊的石階上,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河階,供人們沐浴禮拜、觀看祭典及火葬也都是在此,每天24小時不間斷上演著露天火葬以及聖水洗禮,火與水同時交融的瓦拉那西,呈現出一個天堂、地獄、人間的同時存在。
相傳瓦拉納西由作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神建於6000年前,並在此誕生了印度另一古老的宗教耆那教。每天晚上七點在恆河邊夜祭是拜祭河神的儀式,印教徒以此感恩于恆河所賜予的一切,以示對恆河的崇敬,這個流傳千年的祭典沿襲每天都在此地上演。
等待祭典開始之前,我們在河階旁尋找要搭的小船,每艘船的價錢都不同,關乎船的尺寸及豪華等級。
尚未昏暗的天色帶著一抹亮色的藍,有一群少年在賣著可以飄在恆河上的小蠟燭,蠟燭上還有鮮花裝飾,簡單質樸,甚是好看。除了席地而坐或是在棚子裡擺著一盤盤花朵蠟燭的少年,也有些少年拿著商品,俐落地從這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,自在從容的模樣,像是在平地行走,這些拿著花籃的少年個個身手俐落,穿梭於各船之間來往,但我不明白,為什麼賣花的,都是少年?
我沒有依照此地的慣例跟賣花的小男孩討價還價,用50盧比買了小蠟燭,心裡很高興,可以看到小男孩的笑容。賣花少年有著削瘦的臉龐,冷颼颼的夜晚,我邀請他合照,緊緊包著圍巾跟防寒帽的我挨著少年,畫面中的他露出淡淡的笑容。印度一方土地,貧富差距甚大,以觀光客的身分觀察著庶民生活,彷彿每天都在天堂和地獄之間穿梭。
帶著小蠟燭花,上了小木船後,師父告訴我們:面對河岸,左邊的夜祭可以拍照,但右邊的火葬場千萬別拍,以示對亡者的尊重。
在靜謐夜色籠罩下,在恆河中漂浮,看著師父放下一朵熊熊燃燒的蠟燭花,我坐在搖搖晃晃的船舷,漂浮在恆河之上,遠遠的觀望著河階上的祭典以及因燃燒屍體而火光熊熊的亮光處,歷經火車的擁擠與混亂的城街,心裡浮起終能來到此地的喜悅,同時也生起畏懼。
一具具被布包起來並架在木堆裡的屍體在火光中燃燒,燒剩下的灰燼會再放入河裡,除了灑入恆河的骨灰,沒有錢買木材火化的只好把屍體扔入河裡餵魚餵鳥,還有垃圾、牛羊糞便也都進了河水,但人們並不在乎,依舊在河裡取水飲用、沐浴、洗衣服,這條骯髒混濁的河流還能賦予朝聖者潔淨的身心,恆河的溫柔與包容,正是偉大河流的胸襟。
夜祭開始,台階上、祭台前後、河邊的船上已經都坐滿了信眾與旅人,船伕將小木船划回祭壇前的河面,一艘艘小船在河面上併排成船陣,亂中有序。
夜祭的過程是祭司們以整齊、緩慢、不斷重複的動作,並和著悠揚的吟唱進行儀式,祭司必須是年輕純正婆羅門氏,通過吟唱、舞蹈等表演,置身其中時,很容易融入朝聖的真誠與感動之中,讓人體會到宗教信仰帶給人們如此強烈而震撼心靈的強大力量。
雖然現場一片擁擠混亂,嘈雜、髒亂、搖搖晃晃的小船、語言不通的船夫、火葬場的觸目驚心,但整個人從頭到腳的每一個細胞卻都安靜了下來,恆河似乎有一股魔力,讓人產生靜默的力量,不管外面是不是狂風暴雨,心裡就是安安靜靜的。
起初,我無法理解人們對恆河聖水的敬仰來自何處,直到我來到這裡。
焚燒屍體的熊熊火光照亮了半邊的夜幕,焚燒的濃煙中,岸邊及船上的人們靜靜的看著,光影閃動中,透露著詭譎陰森的氣味,同樣是河岸邊冒著光亮的地方,一邊正舉行著熱鬧的燈火祭典,一邊卻是天人永隔的陰陽交界。
烈火,可以摧毀生命,也能給與生命力量,火葬與火供就這樣在恆河畔同時同地發生,讓人們一眼望盡。
常聽人說,走在印度的旅途中會突然開悟,靜謐夜空下,踏入這座恆河女神所滋潤、濕婆神所保護的光明之城,一掬恆河之水,親觸這神聖的河水,彷彿攪動著生命的一灘靜水,在每一個漣漪中更看到自己,並非完美形象的恆河,就像生命中充滿難以預料的坎坷或喜怒哀樂,好的、壞的,通通是此生。
前往印度之前,我沒有明顯的宗教意識,但是到了印度,我開始體會信仰的力量有多麼的強大,尤其目睹瓦拉那西的火葬之後,對待生死的看法也受到很大的震撼,但卻沒有得到標準答案,生命的形式、內涵與表現,似乎是我們需要花一生去感受、體驗以及思考。
印度,它毫不掩飾它的髒亂環境,但印度的精髓之一便是其維持各種古老傳統以及對精神層面的堅持,儘管眼前遍地垃圾和牛糞,卻依然能在某個角度中,透露一番難得的幽靜與美好。
一艘艘小船,在河面上排成船陣 |
面對河岸,左邊的夜祭可以拍照,但右邊的火葬場千萬別拍。 |
面對河岸的右邊是火葬場,為尊重逝者, 靠近火葬的區域時千萬不要把相機對著火堆。 |
船夫與上船中的法師 |
船夫 |
點燃的蠟燭花 |
法竺師將蠟燭花放至恆河上 |
錫克爸爸與船夫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 |
後方燈火通明處是火供場地 |
夜空下的恆河之水 |
外表瘦弱,但划起船來卻是力氣十足的船夫 |
恆河上的木槳 |
熱鬧的火供 |
霓虹燈管布置的祭壇 |
河階上、船上都擠滿了人 |
祭司上台 |
一直有人在各船之間穿梭 |
賣蠟燭花的少年 |
很多位賣花少年 |
有很多位賣花少年 |
有很多位賣花少年 |
有很多位賣花少年 |
有很多位賣花少年 |
拍照的游客 |
祭典開始,小船會互相靠近,停在一起讓遊客觀賞 |
隔壁船的小船夫 |
兩層的船,可以到甲板上觀看火供 |
註:瓦拉那西有數十個不同名稱的河階(河壇),兩端各有一個火葬場,終年無休,24小時燃燒著。對印度教徒來說,火葬是把亡者的身體獻給神明。在瓦拉那西死亡,死神將無法接近死者,因為這是濕婆的聖城。